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38度線上的驕傲 (8) - 釜山之饈

有了一年多前首爾的美食體驗,飲食在這趟旅行中,背負著更大的使命與期待。但我們都明白,釜山之饈是不會讓人失望的。Polly出發前做足了功課,幾乎把每一區有什麼特色食物,都寫進了腦海裡。反觀,我只要餐餐有燒烤就能對我的味蕾與腸胃交差。六天下來,吃了不少特色料理,無論是餐廳或路邊攤,釜山 3天2夜小旅行書中所介紹的店家,堪稱是在地人的錦囊,無奈一天三餐已是極限,要不然真想每一間都去嚐嚐。
投宿在海雲台區域,自然飲食也不會離此區太遠。但我發現這幾天每到了用餐時間就開始煩惱起來,無論書上介紹的還是路上經過的店家,過多的選擇反而成為下決定時的困擾,尤其對於食物非常不敏銳的我,所以此次的釜山之饈是由Polly全權做主,讓我省事許多。
進釜山的第一頓餐食,是書上介紹的元祖奶奶河豚湯(Page 73),
元祖奶奶是一間在地老店,奶奶本人已經退休了,現在負責料理的是年輕的師傅,但店內似乎只能用韓文溝通,還好不用擔心如何點餐,菜單上附有照片且淺顯易懂,店裡僅賣河豚料理。
第一次吃河豚全餐,我們點了最小份的,菜一端上桌,至少有四條以上的河豚平躺在盤子上,加上襯底的新鮮蔬菜,份量令人吃驚。
沒有放上調味料,河豚的原味毫不保留的流露。
搭配泡菜、黃瓜、豆芽、海帶等小菜,很撐的才把盤中的所有河豚清光。
河豚肉說不上有驚豔的感覺,稍有Q彈嚼勁,但究竟有沒有美味到值得冒著中毒的風險去吃它,就因人而異了。為了貪吃而送命,我個人是覺得划不來啦。

第二餐以及往後幾天的早餐是自助式的果汁與沙拉三明治,極致的簡單。
而大街上除了麵包店之外,很少看到類似台灣怡客、美而美或是燒餅油條豆漿之類的早餐店。非常好奇韓國人早餐都吃些什麼? 書上寫河豚粥、豬肉湯飯或是雪濃湯都是典型的韓式早餐。
海雲台市場裡,是觀光客與在地人覓食的好去處,舉凡豬肉湯飯、烤盲鰻、扇貝大餐、到傳統的海苔飯捲、黑輪一應俱全。每回經過一間接著一間的烤盲鰻店家,看著活生生的鰻魚在大街上從水中被撈起、迅速的剝皮、放到鐵網上烹烤、然後被端上桌,師傅熟練的處理無數的生命,讓我想起小時候庖丁解牛的故事。雖然知道盲鰻是釜山的特色之一,但我和Polly始終沒有勇氣承受目睹生命在眼前斷送的過程。
兩次走進市場,最後都停留在這間書上介紹的商國家30年老字號。賣的是韓國傳統小吃,辣炒年糕、海苔飯捲、炸物、黑輪及豬血腸,採自助式用餐方式,價格非常親民,分量更是誠意十足。
迎月路上的Rocky Mountain Chocolate Factory,雖然是世界連鎖甜品店,第一次吃到甜中帶甜的巧克力蘋果,配上一杯冰柚子茶,消去了大半的暑氣,只不過這樣的甜品店在冬天會有生意嗎?
小吃雖然新奇,但真正要過癮的還是要大口大口的吃燒烤。海雲台大街小巷裡,燒肉店雲集,有平價的戶外烤肉如伍班長,也有高價的精緻裝潢如巨大,味覺不慎敏銳的我們,光是伍班長就吃得樂開懷,氣氛熱鬧得很像台灣的百元熱炒,尤其在幾杯黃湯下肚後。
不過,因為服務生忙碌,雖然是隨摳隨到,
我們從頭到尾都是自己動手烤,毫無章法的拿菜葉包著肉吃。
真正學習到韓國燒肉的正統吃法,是在幾天之後的燒肉店。
海鮮大排檔燒烤也是我們不願錯過的,尾浦碼頭有一整排生猛海產店以生魚片為主題,而青沙埔港邊林立著一整排專烤貝類的扇貝街。臨著港的店家,可以一邊賞景一邊烤貝,可惜Polly擔心大風吹亂了秀髮,我們找了一間人聲鼎沸的室內店家。
扇貝在釜山烤,依舊是扇貝,嘗起來並沒有獨特的風味,
也證明了海產只要新鮮,不需要過多的調味。
亞洲的城市,似乎只要有西方人聚集的區域,物價也自然的上揚,在東南亞國家尤為明顯,
出了海雲台,來到釜山其他地區,也能觀察到此現象。
位於金蓮山地鐵站不遠的燒烤店,價格只有伍班長八成左右,老闆看我們奇異的烤法與吃法,主動走到我們桌前,教導我們烤肉的方法與吃法。
首先將一整塊肉,切成五公分左右的長條狀,一次全部放在鐵網上加熱,烤出棕色的紋路出現後,翻面一次,等相同的時間後,就可以夾到鐵網四周保溫,泡菜、大蒜和豆芽一樣可以放在鐵網上加溫。
最後拿一片生菜葉與一片紫蘇葉,將燒肉、大蒜和泡菜或生菜末包入,即可放入口中食用。
我們看鄰桌的客人的桌上,幾乎沒有不喝燒酒的。濃烈酒精含量的燒酒,冰涼順口,沉醉其中,卻如孟婆湯般,教人忘事,遺忘哀愁也忘卻美好。
我無哀愁可忘,所以拒絕了燒酒帶走美好的記憶。

拒絕了15度的燒酒,但僅有5度的生啤酒依舊是小酌十分最佳的伴侶,尤其是在一整天逛街購物行程之後,搭配韓國炸雞,堪稱是一種享受。
炸雞這種十九世紀就存在的食物,一般認為能變出的花樣非常有限。
韓國將整型的概念用在炸雞上,在炸雞的表皮上,做了些修飾,像是淋上了蜂蜜,或是塗了層甜辣醬,讓原本只有鹹味與辣味的炸雞,多了甜味的層次,
接著,配上啤酒又摻入了點苦味的刺激,不得不佩服韓國人的創意。
有趣的是,小菜文化盛行的韓國料理,連吃炸雞也會送幾盤小菜開開胃。
沾醬也有好幾種可以選擇。
釜山之饈,最豐富也最貼近在地的,要算是南浦洞和札嘎其周遭了。光是走在光復路附近的街上,就能感受到亂中有序的都市發展。
這一區有著西門町、迪化街或士林夜市的氛圍,深受許多台灣遊客喜愛,在路上常常遇到說中文的遊客。
循著釜山 3天2夜小旅行書上的腳步走進了札嘎其市場裡的百花烤牛腸攤,宛如走進了台灣普遍的傳統市場,我們頓時變成了文盲加啞巴。當聽說讀寫都失靈時,剩下萬能的雙手與眼神,傳達意念。還好攤裡只有賣兩樣東西,我們就在與韓國大媽把手劃腳間,成功的點了書中介紹的牛腸。
全程有專業的韓國大媽幫忙服務,所以不用擔心有不熟或是烤焦的情況發生。當牛油滴下炭火,激起熊熊烈火時,我和Polly反射性地向後仰,韓國大媽只是司空見慣的愣了一下,然後面不改色的繼續專心烤肉。
烤好的牛腸,依照不同部位,有Q彈的、有脆的、有軟綿綿的,也有油滋滋的,按照包肉的吃法,填入菜葉中。四溢的香氣,搭配清爽的涼拌沙拉,很快的整盤牛腸就被我倆一掃而空。
剩下胃的空間,繼續鑽進阿里郎街道,體驗坐在矮板凳上吃著路邊攤傳統韓食。
長約100公尺的阿里郎街道,實際上賣的都是同樣的食物 - 乾拌冬粉與忠武飯捲,
如果是在東南亞熱帶國家,考量到衛生環境,我應該沒有勇氣坐下去吃,
這裡雖然是路邊攤,看起來還算乾淨。
嘗著碗盤裡極簡單的食物,感覺得出這個與已開發國家並駕齊驅的國家,也有段篳路藍縷的過往。
坐在馬路上吃飯就像回到小時候,蹲坐在夜市矮凳上吃度小月擔仔麵或是滷肉飯場景。
時代變遷,台北再也見不到坐在路邊矮凳填飽肚子的擔仔麵和滷肉飯,街邊的傳統美食裝進了冷氣高級樓房,食物的份量越來越精簡,價格卻是越來越膨脹。

飯後最適合來塊甜點。南浦洞小吃街上的葵花子黑糖餅店堪稱是我這幾天嘗過最美味的點心,現煎的黑糖餅填入飽滿的葵花子花生粉,讓我吃完一個還想再來一個。兩攤排在一起,店員用好幾種語言拉攏著生意。Polly直覺往人多的那攤排隊,我則走向不用排隊的那一攤(照片左下紅色招牌)。就算Polly那間比較好吃,我也省去了排隊的時間。
沒想到我手上拿到的甜餅,光用看的份量就是Polly的1.5倍,吃起來裡面的葵花子密度高,咬起來發出卡滋卡滋的聲音。
旁人看到我們手上的甜餅比較之後,我買的那攤生意突然好了起來。
當我們在做選擇時,是否了解自己的需求,還是只是盲目的跟著群眾起鬨爾已呢?

跟女生逛街,很容易就被帶到甜點店裡消磨。
時間一久,腦海裡對於吃甜點既不健康又浪費時間金錢的偏見有逐漸改善的趨勢,
雖然依舊無法體會箇中的樂趣,但至少已經可以好好坐下來休息兼消暑。
終於在到釜山的第四天,趁著逛聯合國韓戰墓園之便,吃到了書上大推的豬肉湯飯,這間位於大淵站附近的雙胞胎豬肉湯飯,有著寬敞的店面與涼爽的空調,湯飯只有兩種,分別是豬肉湯飯與豬內臟湯飯,大碗料實在,和在首爾吃到的雪濃湯有異曲同工之妙,
美味的精隨就在於細火慢熬的大骨湯底。
當然,並非所有的釜山之饈都符合我們的胃口。循著書上介紹,特地造訪東萊地區頗具盛名的東來奶奶煎餅便是一例。東萊煎餅無論長相或是口感,就像是台灣夜市賣的蚵仔煎或是海鮮煎的翻版。少了太白粉的勾芡,沒有蚵仔煎帶著黏踢踢的藕斷絲連,
一口咬下東萊煎餅,是糊狀濕潤的口感。
或許我們的唇舌已經習慣了蚵仔煎Q彈的口感,東萊煎餅吃起來反而像是水加太多的失敗品。
再者,夜市料理放進舒適的餐廳裡挺不搭調的。

上次的首爾與這次的釜山,別說是Polly,連平常視逛街購物是苦差事的我,都止不住好奇心的驅使,毫無終點的在賣場裡、在商場中活躍著。
安排一整天逛街都覺得時間根本不夠用。
我們沒有幫親友代購,也沒有特定要下手的目標,
但商場裡的物品總是不斷的令我倆眼睛為之一亮。
登山相關用品更是讓人傾心,一整櫃從沒見過的品牌、五花八門的設計,曾經自以為對登山用品有些許的涉獵,此刻的我感覺到自己見識的淺薄。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平常只帶登機箱出國的遊客,特地搬了顆大行李箱到韓國去尋寶?
究竟韓國的東西有什麼特別,讓不愛購物的猴子,如獲至寶的享受逛街的樂趣?
原因在於,從吃的穿的到用的,我們所逛過的店家,很多都是韓國在地品牌,品質已做得相當不錯,設計又有別於國際大廠,價格平實不浮誇,就是所謂的性價比很高。

前一陣子,有人用"電鍋理論"形容韓貨,個人認為頗有道理。

"即使是韓國電鍋煮出來的米最難吃,但是我們的錢給了韓國電鍋的公司,公司就會越來越強大,他們就會製造更好的電鍋,然後有一天,韓國電鍋煮出來的米,就會比美國跟日本都香,會是世界第一的電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