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千年一笑探吳哥 (2) - 看更多石頭

第二天清晨睜開雙眼,吸入肺中的是一口口無汙染的清新,趁著太陽還在睡回籠覺,我們已驅車出發,觀賞更多的石頭。早晨的吳哥,有著難得的幽靜。

昨天在大吳哥城裡逛了一圈,今天首先來到大吳哥勝利門外的石頭群,塔瑪儂遺址(Thommanom)是供奉保護神妣濕奴的小神廟,雖然寺廟尚未員工驗收,但牆上刻畫女神們的精細雕工,足以令人讚嘆。
而接下來也是座未完成的神殿 - 塔凱歐寺(Ta Keo),是座有著70度傾角的陡峭階梯,大家手腳並用爬上塔頂。整座神殿的特色就是絕無任何雕刻,也顯示了當時在蓋神殿時,是先將石頭堆砌好,完成建築主體後再進行雕刻的動作。
大約九點鐘,趕在大批遊覽車到達前,我們來到了經典的塔普倫廟(Taprohm Temple),那是Jayavarman 七世為了埋葬母親所建造的神廟,所以又有母廟之稱,與寶劍塔的父廟相呼應。塔普倫廟因拍攝好萊塢電影古墓奇兵(Tomb raider)而聲名大噪,進而帶動整個暹粒吳哥的觀光,這裡最大的特色就是與古蹟糾纏不清的卡波克樹(Kapok)。這種樹生命力強,質幹中空完全沒有經濟價值,於是大量橫生,像外星生物般蜷繞著、吸取寺廟裡的養分。
離開塔普倫廟時,整座廟已擠滿了觀光客,在樹根前排了好長好長的隊伍等著合影。我們輕巧的溜進了對面的班蒂喀黛(Banteay Kdei),聽起來好有歐洲風味,坐落於皇家浴池畔的這棟建築,是國王與皇后休息的地方。只有一層樓的建築,層層的迴廊與櫛比的窗櫺,是這裡最大的特色,這裡年久失修、遊客稀少,我們可以盡情的搞怪,穿梭在迷宮般的建築中。
在班蒂喀黛,我第一次看到長在樹上、未經烘培過腰果,才了解到腰果是長在果實外面的。
回飯店睡午覺前,我們的踏上了一個小到很多人忽略的古蹟,名叫荳蔻寺(Prasat Kravan),一樣供奉著妣濕奴神,其中最迷人的就是位於紅磚塔內的浮雕,還有門口用水泥糊成的石獅義肢,如此的古蹟修復未免也太馬虎了點吧!!
中午用餐時,窗外無預警的颳風下雨,像是拿水桶直接從天上潑撒下來,一道接一道劃過天邊的閃電,帶著轟隆隆的巨響,劈向一望無際的大地。我們藉機躲回飯店歇息,時間正好夠讓這整片烏雲散去。
再出發時,已雨過天青,帶著雨後微微的涼意,我們來到最令人期待的小吳哥皇城,也就是眾所皆知的吳哥窟(Angkor Wat),Angkor語意上指的是國家,Wat則是寺廟的意思。大吳哥和小吳哥最簡單的區別就是,前者是給人住的,後者則是給神明住的。1992年12月14日,吳哥窟正式加入聯合國世界遺產的行列,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不知道教堂算不算?),也是柬埔寨國旗、千元紙鈔上的圖案。
小吳哥的建造動用了幾十萬勞力,總共耗時了37年。將北邊山區的石頭切割後磨平,利用大象將石頭一塊塊運來這邊,石頭上挖的坑洞,就是為了纏繞繩子,以利長途搬運,刻意鑽鑿出來的。小吳哥由五個寶塔組成,是典型的婆羅門教建築,在之前去過的巴戎廟、變身塔都有相類似的建築結構。

通往小吳哥城前是一道寬200米的護城河,靜如止水的沼澤倒映出小吳哥一頁頁滄桑的歷史。沼澤前的大草地是拍攝小吳哥全景的最佳位置,我們的團在此拍了一張畢業照。
我換上了長褲,吳哥城的三樓塔頂,以前只有王帝或高僧才可登臨,當地人視為神聖之地,穿著露背與短褲等服裝,是嚴格被禁止的。門前這幾棵長的像棒棒糖樹,叫做棕糖樹,是柬埔寨的經濟作物,當地人用果實來提煉棕糖漿。小羅說來柬埔寨觀光,實在沒什麼紀念品好買的,但純天然的棕糖,有著別的國家絕對嘗不到天然甘甜。
登上小吳哥層層高塔,遠望這座近千年的垂暮古城,隨著旅者的潮流,一點一滴的文明古國的興起的榮耀,以及凋零的惆悵。剝落的廊壁、風蝕的台階,塔頂搖搖欲墜的石磚,是時間流過歲月的紋路,散發出撲朔迷離的情感。
牆上的壁畫是雕在石上的書,一幅幅美麗的圖像傳神的刻烙著曾經輝煌的過去,乳海翻騰、正邪交戰、騎象出征、神猴助戰.....等等,一個個美麗的故事將歷史的感動串連了起來。
相信當初建造小吳哥的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man II),不會想到九百年後的今天,凡人如我可以不穿袈裟,跟著來自四海的觀光客,一同登上此聖地。坐在塔下、整排穿著米黃色制服的當地導遊,靠著講解吳哥王朝的故事安身立命。
爭執不休的台灣歷史,卻是我們從小到大永無止盡的迷障。
塔前的石獅出國度假了,不知何時才能回來。我們只好扮起了臨時演員,卻一點也不雄壯威武。

與小吳哥的緣分尚未結束,第三天清早,帶著惺忪的雙眼,在朦朧的晨霧中,和千百名遊客,抱著忐忑澎湃的心情,叫醒沉睡中寺廟。太陽沒有乖乖地從寺廟旁蹦出,調皮的和雲朵玩捉迷藏,嬉鬧間開啟了吳哥城的一天。
最後一天,我們沿著顛簸的公路行駛了一小時,來到荔枝山腳下的女皇宮(Banteay Srei)。供奉著林迦、妣濕奴以及濕婆神的婆羅門教寺廟,建築是以粉紅色的砂岩為建材,牆壁的雕刻是所有吳哥窟古蹟中最精美、最細緻的,後來考古學家發現這建築不但不是皇宮,也與女皇無關,但女皇宮這美麗的錯誤也就一直沿用下來。主殿前有一道護城河,三層圍牆保護著石壁上﹞門楣上巧奪天工的浮雕。
堅硬的粉紅色的砂岩,頑強的抵抗風化的侵蝕,歷經幾百年的時移世易,依舊保持原有的鮮活亮麗,在陽光下散發著璀璨的光澤。
看石頭的行程,最後來到羅洛士(Roluos)古蹟群,是吳哥王朝中最古老的遺址,由南到北包括了巴孔寺(Bakong)、比列科寺(Preah Ko)與羅雷寺(Lolei)。比列科寺(Preah Ko)是音譯,神牛寺則是它的意譯,Preah是神聖的意思,Ko指的是牛。這座寺廟又是三座羅洛士古蹟中最古老的一座,廟前放了座濕婆神的座騎- 三隻黃牛而得名。圓滾滾的身軀,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消逝,走過了千年,還是比田裡見到的牛豐腴許多。
羅雷寺(Lolei)沒有神明加持,就沒那麼幸運。這座原本坐落於人工湖上小島的寺廟,塔上長滿了野草,對於古蹟的風化,更是雪上加霜。目前修補工作都仍在持續進行、鷹架、木梯勉強支撐著這看似頹圮的老建築。
供奉濕婆神的巴孔寺(Bakong),是吳哥文化中最早以砂岩石磚建造而成的第一座多層式「神殿山,沉睡了數個世紀,逾千歲的高齡,即便有堅強的生命力,也需要後代子民的呵護。高樓大廈倒塌了,再建就有了;這裡的一磚一瓦,少一塊,就再也補不回來。
我蹲踞在炙熱的石頭上,偽裝作消失的石獅,發出巴孔獅吼,不捨得向這些石頭說再見。
這三天走馬看花,上了一堂接著一堂歷史課,參觀了無數的石頭廟宇,這座曾經輝煌的高棉古文明,卻讓我陷入迷惘的沉思之中,原來沒有被文明沖刷過的遺跡,比在歐洲博物館內吹冷氣整齊陳列的古物,更加迷人,對於這些石頭而言,誰都不是他的占有者,只要曾經在廟裡某個角落,或是被某個神話所感動,便是最珍貴的擁有。

憑著潦草筆記與印象,整理成兩篇粗淺的遊記,希望留住這三天吳哥牆影樓姿所帶來的震撼。